(本文1800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查阅汉末五斗米教“群修”仪式“男女合气”相关资料时,笔者观察到古籍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提到那个著名的所谓“采阴补阳”观念的,多是道家典籍;而体现古人“采阳补阴”观点的著述,多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
最早从方仙道起,就认为凡男女“合阴阳”时,如能令女性达高点至“极阴”就会分泌“女精”,男性可从中获得祛病延年的补益。更有甚者,认为“双修”时女性的唾液、乳液等也对跟她“合阴阳”的男性有补益效果。
简而言之,按照古代道家房中术典籍中的论述,女性的“阴气”,在男女“合阴阳”时如果方法得当,可以补充男子的阳气。
上一篇文章《汉代画像砖“交媾图”、“野合图”中,隐藏有正史没有记载的早期道家罕为人知的秘密》里,笔者引用了马王堆汉墓简书《十问》中“乃入其精”这一句。时隔1800年后的明代史料中也论及到这一点,可见“采阴补阳”的观念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
明代道家房中术古籍,邓希贤在《紫金光耀大仙修真演义》里讲到:“凡媾合,会女情姹媚,面赤声颤,其关始开,气乃泄,津乃溢。男子……受气吸精,以益元阳,养精神,此三峰大药也。”
有古代典籍把女子舌下、腹部之上的“第二性征”器官以及脐下“第一性征”器官称为上、中、下“三峰”。意思是媾合进入至佳状态后,三峰能生成“女精”,让男性大补。
与“采阴补阳”相反的观念是“采阳补阴”之说──在“合阴阳”过程中,女方竭力促使男方“登极乐”,从而让女方得以吸取男方“元阳”补益自身。传说故事里称这样能“青春长驻,得长生”。
这种理论形成很晚,很可能属于后世文人的一种平衡。道经中没有相关叙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是现今所见最早的房中术文献,五种房中术典籍中,均未见与“采阳补阴”相关的论述。
公元十世纪日本人丹波康赖著有《医心方》一书,其中卷二十八主要引用自我国已失传的《仙经》。其中有一段“非徒阳可养也,阴亦宜然。西王母是养阴得道之者也。一与男交而男立损病,女颜色光泽。”——其它类似“采阳补阴”的故事里,参与交合的男子都成为奉献者,女子因得到“补益”而年华永驻。
早期的道经《悟真篇》里,就有关于“阴阳双修”的注释;《钟吕传道集》等典籍是早期道教“钟吕金丹派”的阴阳双修经诀;南宋还有紫团真人等几位钟吕金丹派南宗阴阳双修丹家;全真教南宗也曾经有阴阳双修丹法。
不过原始道教“男女合气”与后期道家正常“双修”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将本该很私密的房中术“仪式化”,公然聚众实施(参见巴蜀汉代画像砖相关题材,现代命名为'野合图’),还列入教派的教义。
根据记载,道家“合气”仪式的参与者轻视阶级、不分贵贱、一心修炼,导致“男女杂沓,如野兽然。”令佛家和儒家瞠目结舌。
即便在道教内部,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高道”中,觉得“男女合气”这种仪式极不雅观、加以谴责的大有人在。
北魏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改革者,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领袖叫寇谦之。他曾经借太上老君之口,肯定“祖天师”张道陵的“黄赤之道”,但他谴责后来的天师道篡改了张道陵的黄赤之道,败坏了风俗。
他说:“妄传陵身所授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淫风大行,损辱道教”。不过,寇谦之自己却打着张道陵的旗号,障人耳目,偷偷地继承了当时民间合气之术。所以《隋书·经籍志》记载了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又使玉女授其服气导引之法”。
所以,寇天师自己“淫”就不算“淫”,他说自己和玉女练房中术是为了“传承”,连玉女都是太上老君指派的。其它道派练房中术就是“败坏风俗”的“淫风大行”、让道教的声誉受到“损辱”。
上清派早期经典之一《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里称:“或阴阴相结,或阳阳相缠,或男多聚女,或女饶集男,贵贱混杂,道俗纷纭......不能改悟,非智慧也”。
“阴阴相结”是指女同性恋,“阳阳相缠”则针对男同或男色;“道俗纷纭”,是道士与信徒交合。
《智慧消魔经》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等级和宗法制度。这段文字是抨击包括黄赤之道在内的几种房中术,违反了“异性恋”的合理模式。打乱了等级和道俗界限,超出了婚姻与家庭的道德范围。
梁武帝天监年间,南朝上清派著名道士陶弘景编撰的《真诰》中,指责行黄赤之道的人心中怀着淫欲,所以肮脏。告诫说行“上清术”的人,如果有黄赤之道那样的淫心,也将遭神谴,无法成仙。
下篇聊《房中术神》,感谢阅读。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