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福建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落实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部署,打好三大攻坚战,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改善,全省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3.58万亿元,增长8.3%,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8.5%、8.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增速居全国前列;外贸出口增长7.1%,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城镇登记失业率3.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可以实现。
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狠抓实体经济振兴,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下大力气扶持实体经济。出台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条措施、降本减负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意见、加强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进一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指导意见等扶持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精神,印发加快民营企业发展若干意见,聚焦企业关切,着力降门槛、减负担、助融资。设立总规模150亿元的省级纾困基金和20亿元的纾困专项债,全年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超过700亿元。市场新主体不断涌现,各类市场主体新增80.7万户,增长27.6%。20家民营企业入选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工业生产增速提升结构优化。出台工业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等政策举措,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设立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加强企业服务保障,推动实体经济提升发展质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创四年来新高。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36亿元,增长15.6%。供给结构优化改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规上工业4.8个百分点;三大主导产业增长8.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4.2%。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成效显现。出台提速提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服务业三大新兴主导产业,货物周转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2.8%、5.3%;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1%;“清新福建”品牌持续提升,“放心游福建”服务承诺深入实施,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增长20.2%,旅游总收入增长超过30%。服务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力打造智慧型、便利型、全覆盖的社区便利服务。
创新支撑作用持续提升。出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实施方案、加快共享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七条措施等政策,新增高成长企业16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800家。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首批18项创新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福州、厦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通过国家评估,龙岩、泉州列入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工程和专项,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组建,是2018年全国唯一一家获批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厦门联芯、厦门三安、莆田福联等纳入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进展顺利。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浪潮、京东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对接落地,数字经济规模超万亿元。第十六届“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累计对接合同项目6905项,总投资1663亿元。
(二)狠抓政策落地生根,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紧盯重点领域,紧抓重大支撑,强化要素保障,深化正向激励,出台招商奖励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制造业投资增长22.3%,技改投资增长33.8%;民生社会事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增长75.3%,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51.1%,教育投资增长45.2%。民间投资增长20.6%,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4.9%。实施36个补短板投资工程包,全年完成投资1595亿元,占年计划143.3%。
“五个一批”项目和重点项目支撑作用增强。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攻坚,实施项目工作正向激励,截至去年底,全省入库“五个一批”项目34949个,估算总投资19.98万亿元。1150个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37.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上汽宁德生产基地、福州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厦门士兰微晶圆制造、福州康乃尔40万吨/年MDI、厦门天马LTPS/AMOLED(含柔性)生产线、晋江HDT高效太阳能、三明三化电子级氟化氢、莆田华峰绿色纤维产业园、金龙汽车龙海异地迁建、武夷山康复养老中心、龙岩环海环保专用汽车生产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南龙铁路开通运营,福平铁路全面铺轨架梁施工,福州地铁2号线全线贯通,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第二轮扩能航站楼投用,ABB厦门工业中心、中铝铜冶炼、屏古高速公路、平潭利嘉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投用。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双龙铁路龙岩至武平段、泉州白濑水利枢纽获批。
消费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研究我省具体实施方案,消费平稳增长,升级类商品消费较快增长,金银珠宝、文化办公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9.2%、15.7%、13.7%。网络销售、农村居民消费等新兴领域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9.5%,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长13.7%。
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指导企业用好出口信保等工具应对中美贸易争端,实施稳定和促进外经贸发展36条措施和9条补充措施,推动外贸稳增长、提效益、增动能。全省进出口总额12354.3亿元,增长6.6%,其中出口7615.6亿元,增长7.1%。厦门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石狮服装城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精心组织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现成交规模与我省进口位次相匹配的预期目标。
(三)狠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提升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和践行马上就办提升我省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方案,简化办事手续、降低办事成本,多渠道征集汇总问题建议,梳理分解并抓好整改。委托第三方对全省营商环境进行评估,对标先进查找差距,以评促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清单管理,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推进投资审批改革,研究起草进一步精简企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事项的实施方案,推动试行取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试行企业承诺制,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双公示”工作取得较好进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初显威力。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推进“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制度落实,两清单涉及办理事项达到总事项的86%。加快推进政务信息整合,推出全省行政审批服务“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以及首批“不再重复受理”证照。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建成数字福建无线政务专网,闽政通APP上线运行,省级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三。创新实施依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推进水、电、天然气等要素价格改革,制定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方案,全省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放开竞争性气源价格,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建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制度,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力度,2018年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由13.5%提高到19%。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643家符合条件企业列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推动企业到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发债融资,推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服务台资企业挂牌展示和交易。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开展总会计师委派试点。
海丝核心区、福建自贸区加快推进。海丝核心区加快建设,开通丝路海运,开通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线路3条,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11%以上。持续推进海陆空连通,运营集装箱国际航线127条,建立友好港口16个。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备案项目65个、7.3亿美元。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省、市、县三级国际友城达到102对。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新推出两批54项创新举措,进口货物“水路提货”模式、海关创新项目众创及实施管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便捷服务平台等15项为全国首创,9项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6项改革创新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区内新增企业8618家,注册资本3016亿元。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平稳增长。贯彻落实国家新修订的全国版和自贸区版外资负面清单,出台我省推动新开放领域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对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走访互动,成功举办第二十届“9·8”投洽会、海内外闽商回归项目对接会、国际资本投资福建对接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资项目和产业招商取得新进展。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19家,实际使用外资305.3亿元。全年备案企业发行外债规模共计154亿美元,增长1.66倍。国际产能合作有序推进,规范和引导企业赴境外投资,备案对外投资企业194家,对外投资额55.2亿美元。
闽台、港澳侨交流不断深化。出台进一步促进闽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66条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台商台胞服务年”活动,为在闽台湾同胞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推动闽台电子、机械、石化和农业、金融等产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闽台贸易额786亿元。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成功举办第十届海峡论坛、第六届海峡青年节、2018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及独具特色的祖地文化品牌交流活动。闽港、闽澳在经贸、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闽港合作会议第三次会议取得重要成果。密切与侨团、商会交往,吸引和鼓励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兴业,培养侨界新生力量。
(四)狠抓区域功能布局,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推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梳理、谋划协同发展区重大项目149个,其中重点协作项目53个,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福州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正按程序报批,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持续推进,厦门海沧、泉州泉港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原中央苏区、老区加快发展。海洋强省建设有序推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5万亿元。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8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实现双增长。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526个,全面推行一品一码、标识销售、全程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147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新进展,建成121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组建10个果业产销联盟及蔬菜供应链协会,农村网络零售额居全国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建改造村庄三格化粪池55万户,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改造1.1万户,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走在全国前列。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和农垦改革“两个三年任务”基本完成。
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5.8%、49.2%,比上年分别提高1个、1.4个百分点。推动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继续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完成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监测评估和15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考核,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规范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创建。
(五)狠抓重大领域关键环节攻坚,三大攻坚战取得突破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落实好企业信贷风险属地防控责任,坚持控新化旧压降不良贷款,持续做好重点风险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化解处置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核定限额内。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精准调控,价格保持相对平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2018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8.7%。
脱贫攻坚持续深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和驻村帮扶,建立产业、就业、资产收益等稳定脱贫机制,大力推进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全省有搬迁意愿、符合政策要求的贫困人口基本实施搬迁,现行扶贫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有2050个村摘帽,永泰、泰宁、光泽、长汀、霞浦5个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污染防治攻坚有力。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建成生态云平台,推动精准治污,构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深化重点行业企业治污减排,协同控制臭氧和颗粒物污染,建立小流域“挂号销号”制度,全面消灭劣V类小流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完成,开展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与治理修复试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得到有效落实,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18项改革经验全国交流推广,形成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漳州“生态+”模式、泉州绿色开发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连江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永春全域生态综合体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经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12条主要河流I-III类水质比例95.8%,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九市一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5%;森林覆盖率66.8%。
(六)狠抓民生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继续增强
27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投资82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50.3%。民生相关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7%。城镇新增就业5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7%;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3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10万人、3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1元、17821元,均达到或超过年度预期目标。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实施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十三五”中小学布局规划指导意见,组织编制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开工建设150所普惠性幼儿园,新增4.5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学前教育普惠率达73%。“全面改薄”五年规划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开工率115.2%、竣工率101.2%,设备采购完成率131.3%。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降至3%以下,比上年下降超过1.2个百分点。完成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学校建设规划表编制工作,继续组织实施达标高中全面复评,立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44所、高中课改基地建设学校51所,新增二级达标、三级达标高中12所,全省普通高中达标率80.7%。实施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18年培育院校68所,全省中职学校达标率100%。双一流建设成效初显,我省高校26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比上年增加5个。2018年我省研究生招生规模再创新高,规模达到11696人,计划增量首次突破千人。
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完善。组织实施省儿童医院、省妇产医院、省疾控中心迁建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10个、总投资84.6亿元,已动工项目4个,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加快补齐儿科、产科、精神科床位建设短板,全省新增产科床位1021张、县级医院儿科床位1260张。持续推进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出台和落实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促进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社会办医体系,全省社会办医床位3万张,占全省医院床位数20.1%。加强中医“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建设,提升中医临床研究和传承创新能力,建设2个国家级区域诊疗中心和1个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人入选国家岐黄学者。推进智慧健康工程,推进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试点工程建设。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基层综合改革、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为重点,强化“三医联动”,开展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
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新建158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奖补385所乡镇敬老院,新建820个农村幸福院。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加快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七届福建艺术节、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创作和展示了一批反映新时代精神、突出主旋律的文艺精品。34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继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市县级档案馆和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等城乡广播电影电视公共服务设施。全省出版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文创设计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步伐加快。组织实施文化旅游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等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校园和社会足球场地设施等项目,有效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服务质量。
总的看,全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省发展一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与外部环境冲击交织叠加,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仍较困难。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增长缓慢甚至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二是项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压力大。海域使用要求更加严格,耕地占补平衡要求更高,有的项目未能如期开工。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仍然较重,安全生产仍存在薄弱环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四是教育、医疗、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还不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此外,创新能力不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实体经济创新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落实赶超任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
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预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进出口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主要考虑:我省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生产和需求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增长有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充分考虑“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要求,国家和我省将在经济发展相关领域出台一些更加积极的政策举措,将有力稳定经济增长。与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以及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需要。
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升级继续提速,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力争全省研发投入增长22%以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区域协调性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全面开放新格局。
三是民生福祉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按照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把推进高质量发展与落实赶超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用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大力推动创新转型,在政策支持、资金供给、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上加大力度。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创新形成更有活力的机制和办法,拿出必胜的信心、付出百倍的努力,紧紧咬住目标不放,采取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举措,高质量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重点要组织实施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创新能力突破行动,促进我省支柱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形成,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尖”行动和重要信息化系统安全产品等“迭代”计划。落实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1.0版,推动“智慧海洋”工程建设,鼓励采取海外离岸创新创业、项目合作、聘请顾问、合建智库等形式开展柔性引才。进一步完善支持首台(套)示范应用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加速推动高世代面板、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突破,推进高性能稀土材料、储氢合金、石墨烯等特色优势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研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着眼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省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并推动申请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在实体经济各行业全面建立企业主导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精准对接,梳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待转化科研成果,推动一批重点科研成果对接落地转化,加大分段补助政策推进力度。高标准办好第十七届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加快推进6·18协同创新院产业技术分院建设,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转化落地。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落实新时代数字福建发展纲要,加快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精心办好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加快推进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建设,加快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对接落地。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促进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加大公共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开放和开发力度,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技术向产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施100个人工智能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形成100个深度应用场景,推动金融云、生态云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挖掘数据资源要素价值,建设一批高水平数字经济园区,引进和壮大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航天遥感、通信、导航等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二)切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弘扬晋江经验,开展实体经济“百千万”行动,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新一轮技改专项行动,设立100亿元的省技改投资基金,组织实施500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实施传统产业智造工程,扩大制造业企业技改升级覆盖面,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动40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落实好更大幅度减税降费举措,继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落实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用能、物流、融资等经营成本,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和规模,对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收费”。强化企业融资服务,用好纾困基金、纾困专项债和政府应急周转金,有效帮助重点企业纾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境外发债融资,善于用好国际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
加快培育一批千亿产业集群。推进千亿集群培育计划,紧紧围绕重点培育和发展的27个产业集群,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延链、补链、壮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关联度高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加快培育18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推动三大主导产业等重点产业重点突破,电子信息产业突出“增芯强屏”,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东南沿海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支持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航空维修、海工装备等产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持续深化央企对接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重大石化项目建设。
推动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建立“一个行业、一个规划、一个政策”工作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注重运用新技术,依托新市场需求,推动车联网、软件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增长。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卫星应用、船舶修造等一批项目,加快“军转民”“民参军”步伐。
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工程,强化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撑。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主辅分离、服务外包,新增10家以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加大总部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抓好平台经济发展,培育大型网络批发零售、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物流企业服务等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推进物流互联互通、公海铁联运物流设施及国际商品分拨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工业设计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促进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实现“一机在手、畅游福建”,实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行动,培育旅游演艺市场,建设一批文化休闲旅游精品项目。加快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机构、完善医养深度融合养老服务。加快“智慧广电”建设,打造4K超高清电视产业链,推进影视基地建设,繁荣发展广播电视产业。
(三)切实扩大有效需求,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强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将“五个一批”作为抓项目促投资的最重要工作方法,着眼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深化正向激励,加强项目动态管理,促进项目良性接续。谋划项目要对标对表国家投资政策,加强项目储备生成,建立常态化滚动机制;项目前期工作要立足于尽早开工建设,抓紧完善项目开工前置要件,强化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保障;在建项目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大施工力量投入,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投资结构优化,重点抓好产业投资,加大产业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储备招商。
强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支撑。完善“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项目要素、征地拆迁等保障。持续推进赶超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突出抓好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服务提升。拟安排省重点项目1564个,其中在建项目1199个、年度计划投资4538亿元,建成或基本建成155个项目,新开工155个项目。建成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厦门地铁2号线、长泰枋洋水利枢纽、中化泉州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顺昌至邵武高速公路、上汽宁德生产基地等项目。新开工建设双龙铁路龙岩至武平段、泉南高速公路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段改扩建工程、三明科诺欣LED芯片、平潭瑞谦智能运营中心等项目。推进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二期扩建、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宁德上白石水利枢纽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推动核电、抽水蓄能、LNG接收站、天然气管网等重大能源项目。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我省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切实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举措。建立完善与企业产值、研发投入等生产经营情况相挂钩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建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与银行内部考核、薪酬等挂钩的激励机制,全力保障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努力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省级财政每年统筹3亿元以上资金(含中央奖补)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用于代偿补偿、保费补贴等奖补资金。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外,一律对民营企业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规范PPP项目建设,建立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提振民间投资信心。进一步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亲商、重商、安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拓展短板领域投资。对标国家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实施“十大行动”等部署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围绕进一步完善路网、航空网、电网、管网,切实加大脱贫攻坚、公路、铁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在提升现有工程包基础上,优化生成一批新的工程包,完善“一包一策”“一地一策”,带动形成新的投资增量。
创新供给扩大有效消费。适应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求,大力促进消费供给升级,深入落实和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住房租赁、汽车、信息、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加快商业网点规划和商圈建设,推动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持续实施“三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探索建立消费市场失信“黑名单”和守信“红名单”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好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政策,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四)切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精准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力度,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推进照后减证。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大幅压缩投资项目落地时间。健全完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福建),加快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动省级信用立法,开展省“信用企业”创建培育工作,健全覆盖全社会信用联合奖惩格局,强化政务诚信建设。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入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落实好我省提升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和践行“马上就办”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方案,以市场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围绕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对照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抓好整改,全力提升优化营商环境迎接2019年国家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打侵权假冒、侵犯商业秘密、商标恶意抢注等行为。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诚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市场各类主体公平有序竞争。
狠抓精准招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外资导向,支持各地围绕我省重点培育的千亿产业集群开展精准招商,引导外资以产业“强链、建链、补链和联动”为重点,以产业链龙头和关键环节项目为核心,加强汽车、航空、船舶、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行业的精准招商,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集中力量促进一批用地少、投资量大、技术含量高的好项目落地。加强与央企常态化对接,争取更多大项目布局、落地,带动产业延链建群、协同提升。
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密切关注、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对受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商品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增强企业应对信心。深入实施“百展万企”计划,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设计创新,大力扶持国产可替代高技术产品。推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扩大先进技术装备、紧缺资源和优质消费品进口,实现优进优出。
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打造丝路海运品牌,构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的国际经贸交流新平台、新引擎。集中力量推进核心港区、枢纽机场和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国际海上、空中航线,优化台闽欧班列运行线路,提升班列运营效益。推动福建与东盟国家的信息走廊建设,开通“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积极推动设立“一带一路”合作国际示范区。发挥“9·8”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作用,持续扩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贸易规模。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新突破,引导优势产能海外布局,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打造重点“节、赛、会”品牌,大力开展教育国际合作。推进金融业开放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强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支持我省重点领域发展。
深化闽台港澳交流合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进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促进厦金、榕马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持续推进“66条实施意见”落深落细落实。充分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加强对台优势文化建设,巩固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福建文化宝岛行、海峡影视季等品牌活动实效,以优秀文化沉淀吸引台湾年轻一代来闽交流和就业创业。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抓好国际旅游岛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等工作,加快建设“一岛两窗三区”。加快推进闽港澳新一轮交流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双向开放。
(五)切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落实两大协同发展区引领行动,推动重点任务逐项落到实处。促进基础设施快捷联通,对连接省外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大通道,要深化细化谋划,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大盘子”。对连接两大协同区内部以及协同区之间的大通道大项目,要加快推进,打造1-2小时交通圈。促进产业分工协作,立足各地产业优势,强化协同配合,围绕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各地主动融入,形成产业链衔接配套、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好“飞地”园区、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互动,以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在工作推动、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山海协作、生态补偿、利益分配等方面,不断强化相应机制保障。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聚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中心(一级)渔港、气象现代化等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突出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行动、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推动“裸房”等突出问题整治,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乡村绿化和乡村水环境治理等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示范村。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加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切实“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加快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进生态茶果菜园建设,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千工程”,新建30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增2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建成20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0家,培育20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优做强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持续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推进农业“五新”进村入户。深入实施茶产业绿色发展、化肥和农药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专项行动。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力度,提升居住证制度含金量。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优化设置与管理模式改革,加快培育发展中小城市,分类发展小城镇,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
推动陆海统筹发展。加快实施海洋强省行动,以科学开发利用海峡、海湾、海岛、海岸资源为重点,打造湾区经济,加快建设高端临海产业带。壮大蓝色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智慧海洋”,抓好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福州、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推动绿色发展新提升。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激励企业扩大绿色投资,大力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探索以生态产品为要素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动龙岩市、南平市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激发绿色发展潜力,培育壮大循环型生态绿色产业。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森林城市,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建设与管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施生态建设提升行动,编制“三线一单”,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强化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监管,突出民生环境问题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以及海洋污染防治,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九龙江口和厦门湾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标志性战役。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促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新突破。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研究,持续推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举措,对一批已形成经验成果的改革任务,加强改革配套体系和规范技术标准研究,固化成为常态化、稳定的长效制度,对有效可行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向全省推广,争取更多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总结推广武平林改经验,继续抓好连江县、永春县、长汀县等生态产品市场化试点改革,促进自然资源的价值实现。
(七)切实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促进稳定脱贫为重点,组织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着力打好五大战役,开展十大专项行动,精准落实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切实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今年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
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完善新常态下的就业创业政策。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发展各类有效创业孵化模式,以点带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业良好氛围。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解决好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扩大农民工就业,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落实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补贴政策,用好用足中央财政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落实好8个领域8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大贫困地区公共资源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各行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发展,围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推动社保制度统筹四项重点任务,细化落实加大乡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等14项举措,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全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继续推进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强化兜底保障功能,着力解决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对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事项,政府承担服务供给的基本职责,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兜底线的基本格局。对于养老、家政、文体、健康等方面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事项,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培育社会事业领域建设运营市场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
教育方面,全面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方案,继续实施幼儿园建设工程包,新建和改扩建20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园学位4万个,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开展全省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情况专项检查。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课后服务。统筹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城镇中小学扩容建设工程、初中“壮腰”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持续推进高中达标复评,深入培育高中课程改革项目,提升学校课程实施基础能力与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健全科学育人、科学评价、科学选才的体制机制。继续抓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分级建设,继续推进实施“双一流”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第二轮高校“一校一策”目标管理。
医疗卫生方面,持续全面深化医改,进一步总结推广三明等先进地区经验,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跟进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健全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机制。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全省统筹调剂制度,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公共卫生保障,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加快医疗机构总床位和紧缺学科床位发展以及省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疾控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先行先试政策,落实惠台医疗服务措施,协助推动台资医疗产业入闽。继续抓好医疗“创双高”、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提升疑难危重症、罕见病诊治水平。推进中医“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建设,打造一批省级学术流派,争创国家级学术流派,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建设。
养老方面,继续推进养老服务工程建设,保障养老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加大“公建民营”改革力度,完善“民办公助”发展机制。健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人群服务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实民办养老用地支持政策,探索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继续实施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旅游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
文旅、家政、体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功能整合,提升服务效能。繁荣文艺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古泉州(刺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等公共服务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办好家政业爱心工程,引导家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积极性。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抚恤优待等制度,做好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八)切实强化重大风险防控,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贯彻落实国家实施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加强企业信贷风险属地防控责任,坚持“控新化旧”两手抓,“一企一策”“一链一策”,确保重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有效化解。切实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积极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遏制和打击跟风违约、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提前启动新增债券发行工作。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债务规模限额管理,严格控制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管理。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责任主体,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加快建立稳定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加大热点地区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加快已供土地开发节奏。建立健全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深化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和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引导市场合理预期,整治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坚守食药安全风险底线,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实做细做深社会稳定工作,完善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以预防为基点有效防范社会风险,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联动、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各位代表,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高度重视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而努力奋斗!